來源:財聯社

財聯社3月3日訊(記者夏淑媛)“推動我國多支柱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要讓市場敢於開發終身給付型的養老保險產品,還得把長壽風險管理機製引進來,同時把長壽風險分散、轉移出去。”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在接受財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均壽命越來越長,特別是在年齡到達一定階段以後,人們的患病概率呈現激增的趨勢,我國養老金及基本醫保統籌基金均麵臨支付壓力,係統性長壽風險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據悉,今年兩年,孫潔帶來多份提案。其中,在加快推動我國多支柱養老保障事業發展方麵,孫潔建議加快長壽風險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盡快編製標準化的死亡率改善指數,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差風險,為長壽風險證券化產品提供合理定價的基礎。同時,孫潔建議發揮區位優勢,培育長壽風險債券交易市場,通過長壽風險再保險手段及金融衍生工具,構建長壽風險對衝機製。

財聯社:為什麽人類一直追求的“長壽”,現在被加上“風險”的後綴?

孫潔:長壽風險是指實際壽命超過預期壽命,給養老金支付帶來的一種壓力

自古以來,長壽一直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然而伴隨著活得太老,但儲蓄太少,花錢太快,長壽無論對個人、家庭還是國家而言都是巨大挑戰。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2010-2050年,如果人均壽命超過預期壽命3年,由此帶來的額外養老金支出將高達GDP總額的1%-2%。

從這個意義出發,孫潔表示:“所謂的長壽風險,是指人們的實際壽命超過預期壽命,給養老金支付帶來的一種壓力。”

在她看來,長壽風險存在於個體和宏觀兩個層麵。個體層麵的長壽風險是指人們的實際壽命高出預期,從而導致個人退休後財務準備不充分而產生的收支缺口。

“即人還在,錢沒了的問題,風險不在於長壽,而在於未富先老。”孫潔表示。

而宏觀層麵的“長壽風險”,則指相關養老保險計劃需要延長養老金的支付期,未來的實際支付可能高於目前對未來人均壽命估計而作出的預測。

孫潔介紹,從國際經驗來看,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實際壽命會在一定比例或範圍內超過人均預期壽命,而商業養老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的政策參數通常以人均預期壽命為參照,這種情況下,養老金持續支付將會麵臨一定的財務或財政風險。

據權威人士撰文而成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指出,在現行製度框架下,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計到2029年當期將出現收不抵支,到2036年左右累計結餘將告耗盡。多家專業機構的研究也預測,距離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耗盡僅剩10年左右的窗口期。

而當前社保繳費正麵臨艱難抉擇,上漲是製度要求,下調是企業呼聲。麵對養老金收支天平兩端的繳費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間的張力,如何讓長壽不會變成負擔,這個並不新鮮的問題正等待著行業交出答卷。

財聯社:正在構建中的個人養老金製度能否應對長壽風險問題?

孫潔:目前長壽風險主要聚集在第一支柱,相應分散轉移機製在我國尚處空白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如何管理長壽風險成為社會發展麵臨的新挑戰。

由於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係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為基本養老保險一支獨大,第二支柱覆蓋率低,第三支柱剛剛起步。因此,目前長壽風險主要由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承擔。

2022年11月25日,我國個人養老金製度正式啟動。孫潔表示,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係的一項重要製度安排,個人養老金製度目前稅優政策隻涉及6500萬左右的納稅人群,不足勞動人口的10%,製度惠及麵有限。從產品形態來看,麵向個人銷售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也以中短期為主。

“在長壽風險管理、分散和轉移機製沒有建立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開發終身給付型的養老金,往往麵臨一定的經營壓力。”孫潔表示。

一方麵,隨著參保人群死亡率下降,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可能引發保險公司產品定價風險。以年金保險為例,按照現在的年金表,假設目前平均預期壽命是85歲,再過10年延長至95歲,如果保險公司不按審慎的態度來評估長壽風險,經營年金保險可能會虧得一塌糊塗。

另一方麵,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產品負債久期增加,這也意味著保險公司負債端受利率的波動影響更大,進一步加大保險公司經營的風險。此外,為吸收長壽風險的最終損失,保險公司需保證一定的資本占用,將會影響公司盈利。

孫潔表示:“目前,長壽風險管理、分散及轉移機製在我國尚處空白。要讓市場敢於開發終身給付型的保障產品,還得把長壽風險管理機製引進來,同時把長壽風險分散、轉移出去”。

按照海外經驗,長壽風險互換(longevityswaps)與遠期(q-forward)是國際上轉移、分散養老金體係內長壽風險的手段之一。據悉,2020-2023年,歐美和新加坡、日本等通過互換、證券化方式分散長壽風險規模達1000億歐元。

財聯社:針對長壽風險管理、分散及轉移機製建設,你有哪些可行性建議?

孫潔:推動死亡率改善指數編製,培育長壽風險債券交易市場

孫潔建議,加快長壽風險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可構建標準化的長壽風險度量工具,由政府部門牽頭製定出一套標準的死亡率改善指數。

具體而言,以社保數據為主,與醫療數據、保險數據相融合,對我國人口的死亡率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和預測,製定出一套標準的市場化死亡率或生存率指數,最大限度地降低基差風險,為長壽風險證券化產品提供合理定價的基礎。

孫潔介紹,長壽風險與死亡率改善指數息息相關。目前行業參照的人口死亡率相對靜態,而動態的死亡率改善指數,通過提供一個公允的風險評估工具,將有助於保險公司將長壽風險向資本市場分散,更有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

據悉,目前許多國際化再保公司都有很強的意願去承接長壽風險。一方麵,大型再保公司有很強的死亡率經驗分析能力,可以對未來的死亡率改善情況做更為精準的分析;另一方麵,長壽風險相對於大型再保險公司來說也是一種相對有效的對衝工具。

孫潔表示,通過孵化和培育相關債券交易市場,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可以將長壽風險轉移給更為廣泛的投資者,達到分散長壽風險的目的。

“可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分區域、分階段創新。”孫潔表示,國家已在上海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上海又把國際再保險功能區放在了臨港,一批差異化政策紅利的釋放,為我國推進再保險國際化,以及長壽風險管理、分散和轉移機製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長壽風險管理機製的建立,更是金融體係的一場協同發力。“如涉及證券類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需要政府、行業和機構多層麵規劃協同。”孫潔強調。

(財聯社記者夏淑媛)

文章发布:2025-07-04 17:14:46

本文链接: http://heclx.stultth.icu/8okoat/61.html